•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
  • 电话:159116031100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mmheng@foxmail.com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歌坛趣闻
  • 东北歌后”带领省歌世界_
  •   “东北歌后”

      城市晚报讯5年来,她创排的大型原创歌舞《长白神韵》(又名《关东神韵》)引起巨大轰动效应,她代表国家去世界艺术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国家大剧院演出《长白神韵》,为中国争了光,为扬了名,摘得了省委、省设置的文艺最高——文艺。她就是国家一级演员、著名女高音歌唱家,2007年1月起任省歌舞团团长,带领省歌舞团走出了一条创新之。

      东北“歌后”

      临危受命接任团长

      1966年,出生在第一汽车制造厂一个工人家庭,1987年考入省歌舞团。1988年,进入中国音乐学院大专班学习,与中国当代歌坛大腕、同出一门,在中国歌坛独树一帜,被专家、观众誉为东北“歌后”。

      省歌舞团是1954年在原省军区文工团的基础上组建的,建团近60年来,创作舞蹈数百支、歌曲上千首,许多作品都获得国际大和全国大。然而到了时期,由于种种原因,省歌舞团却一度落了伍。2007年,经过反复遴选和老领导推荐,组织上最终把目光落在了当时已走红的身上。

      “我不能眼看着歌舞团‘黄了’,唯有体制才有出。”2007年,开始担任省歌舞团团长。谈起接手之初的歌舞团,还是一脸愁容,“当时,男演员只有3名,6名女演员不是有孕在身就是岁数过大。”她说,没有独特剧目,缺乏资金,更是留不住人才。

      打破论资排辈老传统

      给年轻演员提供舞台

      “创业之初是的,根本没人找我们演出。”说。凭借多年“央视春晚”的小名气,对找她“走穴”的人提出:“我的歌必须由我的人伴舞,否则我就不演”。这样,团里的演员开始有舞可跳、有歌可唱。没钱开工资时,把自己的劳务费拿出来分给大家。

      在2007年改制之后,第一台原创歌舞剧《五月的鲜花》,是自掏腰包支持演员排练的。“有演出才能挣钱,挣了钱才能留住人才,人才多了节目就好看了。”说:“年轻演员有活力、有闯劲儿,你给他们一次机会他们就会拼命演出。”这样,打破论资排辈的老传统,给年轻演员提供成就自身价值的舞台,手下的“兵”开始逐渐多了起来。

      创排大型歌舞剧《关东神韵》

      演出取得巨大成功

      随着各类商演的不断增加,省歌的收益也日益增加。然而,与省歌的发展需要相比,这些收益依然是杯水车薪,捉襟见肘。为了维持省歌的正常运转,常常拿自己的钱补贴团里,有时一补就是几万元。

      2008年,经过一番策划和筹备,和她的团队决定创排一部反映东北风情的大型歌舞剧,并聘请了某省具有崇高声望的编剧、导演担纲创作。经过数月的创排,剧目《关东神韵》创作出来,这是省歌舞团改制后的开篇之作,这台演出取得了巨大成功,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从2008年《关东神韵》的创排,到《关东神韵》的面世,经历了两三年的时间。“中间黄了好几次啊!”谈起这段经历,不无伤感。由于意见不统一,这出戏拿起、放下,再拿起、再放下,如此了好几次,“散伙饭我们都吃过三次了,但是我们不,还是要想办法上。”最后经过多方协调,两位导演被歌舞团想做事的决心和诚意,编创的事又排上了日程。

      推出系列剧

      打造文化演艺精品

      根据文化市场上观众需求的反馈,始终不断推出大型原创歌舞剧目。没有专职导演,就自己担任导演,没有舞美就到处找单位借设备,没有音乐就自己掏钱买歌碟。“总之我们的演出要尽可能原创。”坚定地说。《长白神韵》(《关东神韵》)是省歌舞团众多原创剧目中的一个代表作,2011年3月全国“”期间进京演出,不仅受到了首都专家和观众的广泛好评,还特别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肯定与高度评价。

      2011年9月,率领省歌代表国家去俄罗斯参加“中国”文化周活动,在克里姆林宫国家大剧院专场演出《长白神韵》。演出获得巨大成功,受到了俄和广大观众的高度赞誉,最长的掌声、欢呼声达8分钟之久,为中国争了光,为扬了名。也由此获得了“春梅傲雪”的雅号。

      “现在演出一场60万啊,这个价钱证明了我们节目的质量、演出的水平。”谈起未来,说,《长白神韵》是省歌舞团的产物,是未来发展的宝,会继续不断地修改完善,推出系列剧,打造成省文化演艺精品。(记者 张宵 实习生 杨可耘/报道 本人共图)

      “东北歌后”

      城市晚报讯5年来,她创排的大型原创歌舞《长白神韵》(又名《关东神韵》)引起巨大轰动效应,她代表国家去世界艺术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国家大剧院演出《长白神韵》,为中国争了光,为扬了名,摘得了省委、省设置的文艺最高——文艺。她就是国家一级演员、著名女高音歌唱家,2007年1月起任省歌舞团团长,带领省歌舞团走出了一条创新之。

      东北“歌后”

      临危受命接任团长

      1966年,出生在第一汽车制造厂一个工人家庭,1987年考入省歌舞团。1988年,进入中国音乐学院大专班学习,与中国当代歌坛大腕、同出一门,在中国歌坛独树一帜,被专家、观众誉为东北“歌后”。

      省歌舞团是1954年在原省军区文工团的基础上组建的,建团近60年来,创作舞蹈数百支、歌曲上千首,许多作品都获得国际大和全国大。然而到了时期,由于种种原因,省歌舞团却一度落了伍。2007年,经过反复遴选和老领导推荐,组织上最终把目光落在了当时已走红的身上。

      “我不能眼看着歌舞团‘黄了’,唯有体制才有出。”2007年,开始担任省歌舞团团长。谈起接手之初的歌舞团,还是一脸愁容,“当时,男演员只有3名,6名女演员不是有孕在身就是岁数过大。”她说,没有独特剧目,缺乏资金,更是留不住人才。

      打破论资排辈老传统

      给年轻演员提供舞台

      “创业之初是的,根本没人找我们演出。”说。凭借多年“央视春晚”的小名气,对找她“走穴”的人提出:“我的歌必须由我的人伴舞,否则我就不演”。这样,团里的演员开始有舞可跳、有歌可唱。没钱开工资时,把自己的劳务费拿出来分给大家。

      在2007年改制之后,第一台原创歌舞剧《五月的鲜花》,是自掏腰包支持演员排练的。“有演出才能挣钱,挣了钱才能留住人才,人才多了节目就好看了。”说:“年轻演员有活力、有闯劲儿,你给他们一次机会他们就会拼命演出。”这样,打破论资排辈的老传统,给年轻演员提供成就自身价值的舞台,手下的“兵”开始逐渐多了起来。

      创排大型歌舞剧《关东神韵》

      演出取得巨大成功

      随着各类商演的不断增加,省歌的收益也日益增加。然而,与省歌的发展需要相比,这些收益依然是杯水车薪,捉襟见肘。为了维持省歌的正常运转,常常拿自己的钱补贴团里,有时一补就是几万元。

      2008年,经过一番策划和筹备,和她的团队决定创排一部反映东北风情的大型歌舞剧,并聘请了某省具有崇高声望的编剧、导演担纲创作。经过数月的创排,剧目《关东神韵》创作出来,这是省歌舞团改制后的开篇之作,这台演出取得了巨大成功,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从2008年《关东神韵》的创排,到《关东神韵》的面世,经历了两三年的时间。“中间黄了好几次啊!”谈起这段经历,不无伤感。由于意见不统一,这出戏拿起、放下,再拿起、再放下,如此了好几次,“散伙饭我们都吃过三次了,但是我们不,还是要想办法上。”最后经过多方协调,两位导演被歌舞团想做事的决心和诚意,编创的事又排上了日程。

      推出系列剧

      打造文化演艺精品

      根据文化市场上观众需求的反馈,始终不断推出大型原创歌舞剧目。没有专职导演,就自己担任导演,没有舞美就到处找单位借设备,没有音乐就自己掏钱买歌碟。“总之我们的演出要尽可能原创。”坚定地说。《长白神韵》(《关东神韵》)是省歌舞团众多原创剧目中的一个代表作,2011年3月全国“”期间进京演出,不仅受到了首都专家和观众的广泛好评,还特别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肯定与高度评价。

      2011年9月,率领省歌代表国家去俄罗斯参加“中国”文化周活动,在克里姆林宫国家大剧院专场演出《长白神韵》。演出获得巨大成功,受到了俄和广大观众的高度赞誉,最长的掌声、欢呼声达8分钟之久,为中国争了光,为扬了名。也由此获得了“春梅傲雪”的雅号。

      “现在演出一场60万啊,这个价钱证明了我们节目的质量、演出的水平。”谈起未来,说,《长白神韵》是省歌舞团的产物,是未来发展的宝,会继续不断地修改完善,推出系列剧,打造成省文化演艺精品。(记者 张宵 实习生 杨可耘/报道 本人共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