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地址:
  • 电话:
  • 传真:
  • 邮箱: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艺术交流
  • 以民族之韵浇注艺术之花 海南文艺佳作硕果累累
  •   “万泉河水清又清,我编属牛的今年多大斗笠送红军……”上世纪60年代,一部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红遍,中央芭蕾舞团舞蹈演员们的精彩演绎,令这部芭蕾舞剧成为中国芭蕾舞史上的傲人里程碑,让这个发生在海南岛上的故事在人们的心中烙下了浓烈的艺术印记。

      数十年来,“红色娘子军”在艺术作品的渲染下,已成为海南的重要文化符号。新中国成立70年,“娘子军”在琼岛之上代代相传,海南本土一代又一代的文艺工作者薪火相传,不断地挖掘这片沃土上所饱含的历史文化资源与人文情怀。

      追溯海南本土的文艺足迹,老一辈文艺工作者开拓耕耘。1953年7月1日,海南歌舞团正式成立。团员们多是原南方大学海南分校文工团及东江文工团的艺术。成立一年后,为了发展黎族、苗族的艺术事业,海南歌舞团搬迁到当时的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通什,并改名为海南民族歌舞团。

      从歌舞团成立起,这些文艺们的创作就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1956年10月,歌舞团创作人员来到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各县,深入生活,创作了《三月三》《半边裙子》《打柴舞》《钱铃双刀》《碗舞》等一批舞蹈作品。1957年初,海南民族歌舞团与华南歌舞团组成广东代表团赴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生动呈现民族风情的舞蹈《三月三》被选入怀仁堂为毛演出,舞蹈演员们得到了中央领导人的亲切。

      1959年3月,自治州与行政区合并,海南民族歌舞团又搬迁回海口市。此后,文艺工作者们又创作了《草笠舞》《松不老》《舂米谣》《远航归来》《松涛之花》《叮咚舞曲》等一批展示海南风土人情的优秀歌舞节目,获得赞誉。黎族舞蹈《三月三》和《草笠舞》还分别参加了于1957年和1959年举办的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会,并荣获银和金。

      在老一辈的努力下,海南的民族歌舞翩跹而起。1960年5月26日,海南民族歌舞团被评为广东省文教战线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并被批准授予全国文教战线先进集体;陈翘、陈德英两位歌舞团团员被评为海南行政区文化展现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工作者。

      提到海南少数民族歌舞就不得不提到陈翘。1953年的农历三月,年仅15岁的陈翘接受海南歌舞团的招募,连夜坐上从广东南下的大货车,踏上了这片完全陌生的土地。此后的数十年中,她凭借自己的天赋与努力成为了海南岛上的“黎舞之母”。后来,她成为了中国舞蹈家协会副。舞蹈《三月三》正是她与同是著名舞蹈家的丈夫刘选亮合作完成的作品。

      上世纪60年代末,广东民族歌舞团改名为海南文工团歌舞队。1972年,所创作的《喜送粮》《胶园晨曲》等一批作品参加在佛山举办的广东省文艺会演,获得了广泛好评,而这些舞蹈节目中的音乐旋律也在当时的老百姓中广为流传。

      上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海南行政区划变动等因素,歌舞演员或离开海南,或转行,行业人才流失严重。

      “当时艺术人才快速流失,各个艺术院团几乎都处于瘫痪状态。”海南省民族歌舞团原团长孙凯回忆,“1989年,成立不久的海南省民族歌舞团(原名为海南省民族艺术工作团)就只剩下51个人,其中舞蹈演员仅有1人,绝大多数职工无法进行艺术创作和演出。”

      驻海口的海南文工团歌舞队于1980年恢复为广东民族歌舞团,并在1981年搬到了广州赤岗。1991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初期,当年留下来的不少琼籍文艺重新组建了今天的海南省歌舞团。

      1999年,海南省民族歌舞团计划创作新编海南人偶剧《鹿回头》,作为50周年国庆的献礼演出,此举得到了省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鹿回头’是家喻户晓的黎族传说,大家都认为,将这个故事搬上舞台,对深度挖掘艺术资源、重振海南少数民族文艺旗鼓可能起到较大作用。”孙凯说。

      “我1991年上岛后就开始关注海南本地的黎族文化。一幅画、一条精致的黎锦、一段黎歌都能让我兴奋不已,好似发现了一座创作源泉的宝库。”海口市艺术团艺术总监蒙麓光说。从“乍一眼”的好奇到对黎族村落的熟稔,8年时间过去,直到1999年,蒙麓光才敢在黎族题材上试水,加入了人偶剧《鹿回头》的主创团队。说是人偶剧,但实际上全剧中有很多的舞蹈和歌唱。

      “上岛8年对黎族文化的积累在《鹿回头》剧目里得到了很好的和发挥,那时创作上特别有灵感、有想法,与导演彭林合作导演了这部作品。表演团队全部来自本土。”人偶剧《鹿回头》推出后,获得了“第九届文华大”,并获“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大”、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首届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提名剧目”等。

      趁热打铁,海南省民族歌舞团又与海南省歌舞团联手打造了黎族歌舞诗《达达瑟》。这部作品将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创作、演出、舞台美术三项金,第十届文华新剧目,文华编导和“五个一工程”收入囊中。

      “《达达瑟》倾注了我对海南民族文化深厚的情感,是怀着对黎族文化无比的与挚爱,也是上岛10年积累的集中体现。”作品主创人员之一的蒙麓光说。

      2012年,经过近一年的创作排练,海南省歌舞团原创舞蹈诗《黎族故事》与观众见面。《黎族故事》并没有局限于单纯地表现黎族传统文化,而是以此为载体,传达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克服困难、不怕、追求美好、向往的宏大主题。树皮衣、船型屋、黎锦等黎族所独有的文化遗产,都在剧中得到完整体现。“我们一定要提取最原始的文化元素,把握住黎族的民族个性。”海南省歌舞团团长、《黎族故事》总编导彭煜翔说。在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上,《黎族故事》大放异彩,一举夺得包括剧目金在内的11项大。

      《鹿回头》《达达瑟》《黎族故事》……一部又一部立足于海南本土文化的作品不仅让海南的故事得更广,也为各个歌舞团带来了蓬勃生机。

      2016年9月3日晚,歌舞诗《黎族家园》的主幕布徐徐落下。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会演的舞台上,歌舞诗《黎族家园》获观众好评更荣获本届会演的“剧目金”和“最佳舞台美术”。

      《黎族家园》是蒙麓光在黎族文化多年积累的基础上用心用情创作的一部反映黎族人民生活与追求的舞台艺术作品。该作品顺利通过2017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扶持剧目考核评估,进入“国家舞台艺术精品行列”,为海南文艺发展创下新。

      2016年8月5日至6日,原创民族舞剧《东坡海南》在国家大剧院歌剧院进行了连续两晚的演出,这是该剧入选国家大剧院的“夏季演出季”优秀剧目展演,也是我省舞台艺术类作品首次进入国家大剧院演出。该作品由省歌舞团与舞蹈学院青年舞团创作演出,也是2016年度国家艺术基金重点资助的舞台艺术创作项目。该剧刻画了苏东坡与海南黎民之间的情深义重,讲述苏东坡对海南的贡献,还原一个真实的“海南东坡”。

      此后几年中,《东坡海南》不仅在省内举办多次惠民演出,同时还代表海南前往全国多地巡演,并参加第二十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等。

      2017年,海南省歌舞团和歌舞团附属芭蕾舞蹈学校创作演出的原创民族舞剧《黄道婆》在省歌舞剧院上演。时隔十年,该剧经过全新编排后,再度亮相海南舞台,随后,该剧又先后赴辽宁、、、福建、广西等多地巡演,让黎族文化广泛。

      2006年,海口市琼剧团全力打造现代琼剧《百年苍翠》。这部戏讲述了1905年,爱国华人历经千辛万苦,终于从海外带回橡胶树种,并播种在海南这片神奇的热土上的故事。2007年,女一号海若兰扮演者、我省琼剧艺术家荣获中国戏剧梅花,为海南摘得第一朵“梅花”。

      “这个是对我个人成绩的肯定,但更重要的是,它给予了我们琼剧人信心,让我们看到了小剧种未来发展的潜力和希望。”说。

      收获了梅花的并没有离开一线K电影《喜团圆》上映,这是全国第二部4K戏曲电影,也是海南继《红叶题诗》后的第二部戏曲电影。

      2014年,琼剧《海瑞》以历史人物海瑞为原型,以海瑞与胡宪之间的戏剧冲突为主线,通过讲述海瑞与胡宪的持续纠葛、同鄢懋卿之流的斗争、对嘉靖犯言直谏等系列故事,揭露了古代的各种丑陋现象,展示了一个两袖清风的形象。该剧由海南省琼剧院创排。

      在第十三届中国戏剧节上斩获优秀剧目及4个单项、赴南京参加第四届全国地方戏(南方片)优秀剧目展演、海瑞扮演者符传杰荣获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赴京参加“全国地方戏优秀中青年演员汇报演出”、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度重大加工修改提高资助项目”……琼剧《海瑞》硕果累累。

      “琼剧《海瑞》的收获不单单是几个大,它也让参与的演员们以戏带功,提高了专业水准。同时,这样一部精品剧目的打造,也为之后海南的琼剧创作提供了范例,设立了高标准,让全国人民都能够越来越熟悉琼剧剧种,发现琼剧之美!”《海瑞》导演石玉昆说。

      艺无止境,继《海瑞》后,海南省琼剧院于2018年3月再推《冼夫人》一剧,讲述冼夫人在海南的传奇故事与她的家国情怀。冼夫人扮演者、省琼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林川媚也凭借该剧摘得中国戏剧梅花。

      二○一七年六月十四日晚,由中央歌剧院、省委宣传部和省文联共同出品的大型原创民族歌剧《红色娘子军》在国家大剧院歌剧院首演。 海南日报记者 宋国强 摄

      近年来,海南的文艺工作者们也在尝试以不同的艺术形式去诠释经典题材,为海南文艺发展带来新元素。2016年1月,民族歌剧《红色娘子军》在海南省歌舞剧院亮相。2017年,该剧又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收获好评。由中央歌剧院、省委宣传部和省文联联合出品。该剧剧本改编依据同名电影故事,又在原有剧情基础上作出较大突破,讲述了海南穷苦女儿吴琼花在红军的帮助下,逃离,追寻,并成长为一名战士的故事。

      作为一部民族歌剧,该剧在主创思想、艺术表现和演出模式上不断探索。作为歌剧的核心部分,该剧音乐创作于海南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剧中的人物主题音乐全部从海南本土音乐中提炼。

      数十年来,一部又一部文艺佳作折射着这片土地的时代变迁,更散发着馥郁的芬芳。在海南建设贸易试验区、中国特色贸易港的契机下,海南的舞台艺术在新时代正信心满满,大步向前稳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