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地址:
  • 电话:
  • 传真:
  • 邮箱: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就业指导
  • 要“就业”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前提和底线
  •   “求职面试时千万别问五险一金和有没有加班费”,这是一“考研名师”在一档节目中给求职者煞有其事介绍的求职“潜规则”,而且,节目也没有做任何处理就了。近日这引起的广泛关注。

      不少已经指出这样的“潜规则”支招实际是给求职者的“毒鸡汤”。对此,笔者想谈另外两个问题:其一,在制作求职节目时,是否有求职者求职、依法的基本意识,还是完全为了博眼球而地谈所谓的“潜规则”,用人单位违法,而要求学生忍气吞声?其二,参与节目的所谓职场专家,是否了解就业的法律法规,是否知道指导学生就业的第一原则就是“就业”?

      近年来,在我国大学毕业生求职、就业中,存在诸多乱象,这些乱象的根源,基本都是用人单位不尊重求职者的权益,以及求职者没有自身的意识。比如,梦见别人剪头发用人单位与求职者签订对求职者不公平的霸王条款,没有如实告诉工作内容、一再延长试用期等等。对此,大学在开展就业指导时,都明确强调,大学毕业生不能因就业形势严峻,就不了解用人单位的情况,与用人单位签订不平等的协议,这可能会导致自己的受损。

      我国《劳动合同法》明确,“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时,应当如实告知劳动者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以及劳动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况;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劳动者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劳动者应当如实说明。”“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因此,只有按关劳动法律法规开展就业活动,才能求职者的权益。

      制作求职节目的出发点,应该是为了帮助求职者求职,那么,通过节目引导所有求职者就业,自身的就业,就是底线,也才能真正帮助大学生就业。但是,节目制作者和参与的嘉宾,显然没有把这作为指导求职、就业的节目,而是为博眼球,把所谓的“潜规则”作为卖点。这也恰恰是我国当前指导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大学是有责任给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课,并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的,但是,有的大学对此并不重视,或者投入人力有限,因此学生很难从学校那里获得全面、有用的就业指导。在这种情况下,加之就业形势严峻,一些“成”,鼓吹“职场情商”、“潜规则”者就看到了市场,给求职者大讲成,传授职场“灰色技能”。然而,这些对求职者是无益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是节目把对职场的大学生、求职者作为消费对象。这不是帮助大学生、求职者找工作,也非促进大学生求职完善——如果帮助大学生,节目应该明确鼓励大学生,在求职中自己的权益,并教大学生搞霸王条款、招聘诈骗的,告诉大学生的方法。这需要参与节目者,是真懂大学生就业法律法规,有实际大学生求职指导经验的专业人士。从本质上说,对学生求职、升学进行指导,都属于生涯规划范畴,而成、励志学恰恰与生涯规划教育是的。可能也是因为这一原因,真正的就业指导专家,以成、励志为主的电视节目。而这也就给了成、“励志”大行其道的空间。

      电视、等社会力量关注大学生求职,开求职节目,讨论求职问题,这没有问题,但是,必须有基本的底线,虽然节目为收视率,不能像讲课一样给学生系统的求职指导,但是,在求职的关键问题上,不能大学生、求职者。相信所有参与节目制作的人员,都有求职的经历,都知道就业的重要性,也知道所有劳动者自身的权益,才能促进社会进步,可为何却向求职者传授不得问五险一金、不得问加班费这样的潜规则呢?难道的工作人员,也乐于免费加班吗?还是已经习惯了自己没有五险一金和加班费呢?对大学生进行求职指导,这需要学校教育重视,在学校教育没有做到位时,社会教育应该补位,但不能让反生涯规划教育的成、潜规则、励志招摇过市。(艾萍娇)

      29日,在华中科技大学,洪山区举办“新青年OFFER节”,网易、喜马拉雅、中科集团等50余家企业带来了1200多个岗位,吸引十余所高校的近3000名应届生参与,“抢才”大战正式拉开序幕。

      暑假里那些刚刚走出校园的年轻人忙着找工作。其中包括手持身份证拍照的环节,并提交了银行卡信息,还签署了一些包括培训费用数额的合同,但小王当时并没有仔细看。

      市总工会日前发布提示,劳动合同的签订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就劳工约定双方权益保障的凭证,但有些企业会利用强势地位,故意做假,劳动者权益。